期刊看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05-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发展核心素养要坚持知识学习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周序在近期《课程·教材·教法》发表《核心素养:从知识的放逐到知识的回归》一文提出,知识与素养并非二元对立,知识应该是素养生长的基础,只有不断加强知识教学,使之进一步科学化、合理化,才能为素养的发展提供足够广阔的平台。对素养的发展,不能寄望于通过削弱知识的地位来实现,而是要回归知识教学,使学生通过知识学习能够真正“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让知识内化为学生个体的力量,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知识的内化对教学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关注教学技术的更新和进步。教学技术研究还要借鉴西方教学研究,使好的教学技术上升到艺术的高度,拉近知识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和理智上的距离”,真正将知识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当中去。当学生拥有了这样的知识基础,素养也就有了生长的空间。因此,提倡发展核心素养,要坚持知识学习。素养不可能脱离了知识单独得到发展,而是必须建立在确定的、坚实的知识基础之上。

教育技术研究亟待转型

    江南大学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陈明选、俞文韬在近期《电化教育研究》发表《走在十字路口的教育技术研究——教育技术研究的反思与转型》一文提出,当下社会,信息化教育已然成了促进传统教育变革的重要途径,但教育技术自身发展却身处尴尬境地。核心理论体系缺失,教育技术方法论的建设也没有跟上信息化教学实践的发展步伐。基于对教育技术核心理论的追寻,教育技术研究亟待转型。首先,重视教育技术的顶层设计,加强学科核心理论体系的建设。其次,需要更新方法论基础,深化研究内容和方法,将当代系统科学前沿的科学成果引入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促进我国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实现从线性走向非线性的历史转变。再其次,加强教育技术学科与教育技术产业的结合,推动教育技术专业的研究成果向产业界的转化,教育技术研究者也要“研行”一致,深入一线课堂,发现并研究问题。

重建农村薄弱校的发展信心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鲍传友在近期《中国教育学刊》发表《农村薄弱学校的信心缺失与信任重建》一文提出,由于信心和信任缺失,农村薄弱学校发展日益孤岛化,学校普遍缺乏对家校合作的明确制度规定和行动要求,家校合作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教育行政部门、家长和社区成员对农村学校的发展普遍表现出一种悲观的情绪。农村薄弱学校改进需要转变以往偏重物质资本投入和办学条件改善的做法,改变对农村学校的办学定位,实现从关注和支持外延发展到关注和支持内涵发展的转变,下放管理权力,尊重农村学校的办学自主性,并通过主流媒体宣传农村学校的办学成果和经验,积极引导社会了解、关注和欣赏农村学校的优势与特色,恢复并唤醒社会对农村学校的信心。社区要积极参与到农村学校的建设之中,同时,建立有效的家校沟通和合作机制。学校自身要积极行动,大力加强学校自身道德建设和形象建设,不断提高农村校长和教师的素质,重建学校的信任体系。

大学教育回到“人”及其发展

    苏州大学人文社科处母小勇、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杨志卿在近期《教师教育研究》发表《大学的“扬弃”:回到“人”及其发展》一文提出,大学因师生的生存与发展而产生,师生的生存与发展是大学的逻辑起点。由于不断提升本质力量的诉求,大学师生必须主动摆脱困境与异化,通过扬弃实现自我超越。大学为了克服异化,实现回到“人”及其发展,也总是在演进过程中不断自身扬弃。在文艺复兴以及宗教改革运动中,大学批判宗教神学对“人”的束缚,实现了第一次重要的自身扬弃,通过自身扬弃,实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与提升。由于这种不断提升本质力量的理性诉求,大学师生必然要自觉并主动地摆脱困境与局限,追求自己独特本质的完善和超越。现代大学不断批判科学主义取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技术理性取向的教师评价制度,正在进行又一次自身扬弃。(王杰 辑)